内容页搜索

新中国成立前,粪便管理不重视,大多数居民及农户在河内倒刷马桶。公共卫生设施差,镇区只有几处简陋厕所及茅坑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卫生工作,1953年,坛丘镇区建立清洁管理所(后称环卫所),配备专业清洁人员,逐步迁移沿河露天粪缸,制止河内倒刷马桶,由清洁工人每天早晨串门入户集中倒刷马桶,把粪倒入粪池,卖给农民作肥料。

60年代,农村全面落实粪便管理,做到洗刷马桶不下河,各生产队派人每天早晨专人倒洗,粪缸实行集中管理,搭棚加盖。90年代起,农户翻建新房,室内安装卫生设施,推广家庭小三格式化粪池,镇区拆除部分旧厕所,建造混凝结构的水冲式公厕4座。

19951997年,镇区新建和改建三格式化粪池的水冲式公厕8座,购置吸粪车1辆。公厕有专人管理,保洁制度完备,做到化粪池密封不漏溢。农村改厕2217户。
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庭卫生设施日益完善。至20007月,全镇有公共厕所50座,卫生厕所普及率100%。镇区居民改厕率90%,农户改厕率70%。公厕四周贴面砖,墙壁洁净,无粪尿积垢,无臭无蛆,整洁卫生。